今年大宗商品太火了,成為每一個投資者眼中焦點,也是銀行、券商、基金等機構投資者關注的熱點,各個大型投資機構也都在期待加大商品市場的資產配置。
掛鉤商品型理財產品成熱門
“我們內部已經在討論,能不能拿出1%這一類的頭寸去做大宗商品的配置,這方面都在探討。”國內一家大型銀行資產托管部總經理如是說。(算一下,這家銀行的理財規模在1萬億,拿出1%,也是100億呢!)
雖然有看好商品市場投資的契機,但也是反映了銀行業理財托管的困境。一方面,理財產品都是有成本的,而且銷售成本是剛性的,降到一定程度就降不下去了,但是資產端的收益大部分還是以固收類產品為主,中間收益差越來越小。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資產管理要做大,必須擁有高收益的資產,資產配置的方向就必須向資本市場進軍,而大宗商品期貨也是其中很大一塊。
“我們過去發行了很多結構性產品,收益是掛鉤一些市場變量,其中包括現在一些大宗商品市場變量。但是這些商品市場都是基于海外市場的,而且交易對手都是海外投行。”一家股份制銀行高管如此感慨。
他指出,2006、2007年商品漲價的時候,銀行發了一些掛鉤型理財產品,比如說原油期貨,這些產品都是通過高盛、花旗等外資銀行平盤對沖的。而到現在國內市場仍然不能進入,真是悲哀。如果國內券商或者期貨公司直接提供交易,產品可以直接跟國內市場結合,去做平盤或者對沖的交易,將能夠大力推動國內期貨市場發展。
“銀行在找期貨公司共同開發產品。”一家期貨公司負責人表示,期貨公司可以建立投顧數據樣本,同時作為管理人或者聘請外部投顧為組合比例提供建議。畢竟經過20多年的發展,期貨市場涌現一批專業投資者,在這個專業領域當中,期貨公司跟商業銀行進行合作空間很大。但是,國內仍有一些政策性制約因素。
商品ETF能放大50倍?
“商品類的公募和專戶發展空間是巨大的。”國內一家大型基金公司高管說,我們判斷商品牛市還是剛剛開始,從年初的黃金到年中的黑色系、工業金屬,到現在農產品也開始有一些跡象。從配置的角度來說,無論是機構還是零售,都有一個很大需求。
目前基金領域參與期貨市場主要兩種方式:一種方式是通過專戶的形式參與,一種是公募基金的方式。去年5月中國證監會批復第一只公募領域商品期貨基金,這是市場上目前唯一一只正在運作的商品期貨基金。這個基金目前規模4個億,從基金上市以來情況看運作非常良好。
隨著今年大宗商品市場投資熱度增加,基金申請的商品期貨基金業在快速增多。根據證監會的統計,14家基金管理公司申報了21只商品期貨基金,證監會受理16只,品種涉及到貴金屬、能源、農產品、工業金屬等。
上述基金經理認為,從零售的角度來說,大宗商品是抗通脹非常好的工具。歷史分析顯示,工業金屬和能源走勢和PPI高度相關,農產品走勢跟CPI高度相關,貴金屬是避險功能,需求在這里,空間也是巨大的。基金公司希望在公募商品類布局走在市場的前面,通過產品的推出可以滿足銀行、保險等大型機構和個人零售客戶對于大類資產配置以及對于商品投資的需求。
“2008年的時候全球所有大的機構都在談商品大類資產配置,商品ETF高峰達到3000億美元。”他說,目前全球商品類ETF總規模差不多是1400億美元,而境內目前和商品相關的公募基本上是以實物黃金,包括國投瑞銀的白銀期貨,剩下都是QDII類的,都是通過買國外商品類的基金,總規模差不多150億左右,也就是20多億美元,這是一個巨大的差距。而且中國已經是全球第二大股票類市場,從大類資產配置角度來看,“我們在商品類公募發展遠遠滯后于整體資本市場的發展,所以空間是巨大的。”
空間大,機會多,今年CTA策略也成為市場亮點,收益率大幅領先其他策略。據統計,截至2016年11月上旬,含期貨類型產品發行量升至41453只,去年全年僅有1064只,產品數量占比也從6.5%上升到11.6%,公募基金也在積極申請中,可見大宗商品衍生品成為券商、基金、銀行等機構投資者新的關注點。
從收益角度看,今年上半年,陽光管理期貨私募基金達到928億,期貨私募基金產品收益率明顯好于其他產品,在532只產品當中平均收益率達到16.89%。
國內期貨市場要加快改革步伐
“現在國內投資商品市場有各種不便利。”一家大型企業的財務公司負責人表示,,倉位、頭寸、保證金都有各式各樣的條款要求。對比國外投行,條件更為寬松,便捷,個性化定制產品也多。目前,在國內,作為價格發現部門的商品期貨市場,仍然是一個3千億保證金,100萬左右的客戶的是典型“小眾市場”。今年商品市場的連續火爆,讓價格主管部門和價格發現部門的沖突日益升級。一輪輪調控加碼,無論是調高保證金和手續費,還是首次使用的交易限額制度,都在壓縮市場流動性。
多家大型投資者都對券商中國記者表示,希望各界特別是高層增強對期貨市場的認識,進一步改善市場參與者的結構,提高市場運行效率。期貨市場里面非常容易出現漲停板和跌停板,就是由于沒有大型機構投資者參與的結果,更不能讓其成為阻礙機構投資者參與的理由。
畢竟一個單一封閉的期貨市場,與整個中國經濟的融入全球市場,成為全球貿易的堅定捍衛者的領導角色已經不相稱了,需要由單一封閉商品期貨市場轉變為多元開放的綜合性衍生品市場轉變,這其中銀行、保險、券商等大型機構的參與必不可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