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眼下大宗商品已經深陷二三十年來最嚴重的跌勢之中,但是高盛(Goldman Sachs)、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和花旗(Citi)等投行都警告看多投資者,大宗商品價格走低的趨勢可能還會持續幾年。
高盛預計,由于供應過剩,原油和銅價不太可能反彈。摩根士丹利則預期,大宗商品生產國貨幣的走軟可能促使生產商不顧當下的熊市狀況而提高以美元計價的原材料的產量。此外,花旗集團近期表示,世界經濟增長乏力,難以找到多數大宗商品價格已經觸底的證據。
今年第三季度大宗商品指數曾創下2008年經濟衰退最嚴重時期以來的最大季度跌幅。作為谷物、能源和金屬最大消費國的中國的增速創下20年來的最低水平,同時生產商正努力緩解供應過剩的局面。
曾經是美國工業象征的美國鋁業計劃一分為二,Chesapeake Energy Corp.把員工數量縮減15%。隨著對采礦和能源設備的需求減少,卡特彼勒可能裁員1萬人。
幫助Cambiar Investors LLC.管理約125億美元資產的Brian Barish稱,“全面投身大宗商品需要很大的勇氣,產能遠大于需求。唯一的解決方案就是降低產能,斷掉大宗商品生產商的資本食糧可以達到這個目的。”
然而,更令人擔憂的情況是投資者已經開始遠離大宗商品市場。據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據顯示,原材料的未平倉合約9月份連續第四個月下滑,為2008年以來的最長連降時間。
外媒數據亦顯示,跟蹤金屬、能源和農產品的美國交易所交易產品(ETP)9月遭遇凈撤資4.678億美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