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是能源的重要來源。過去,任何重大的油價沖擊,都意味著經濟增長遭受重創。盡管當下,伊拉克局勢緊張引發石油供應擔憂并沒有得到市場顯著放大,但是一旦經濟穩步向好跡象增強,原油將展現它驚人的破壞力。
迄今為止,WTI原油期貨漲幅不過6美元,雖然原油期貨凈多倉規模創新高,但是相對于其他商品而言,原油的漲幅弱了許多。今年年初至今,國際金價累計漲幅達10%,出色表現超越了大宗商品、股市和債市。
普氏能源報告認為,中國石油消費持續下滑和美國原油產出持續上升,是油價沒有大幅上漲的重要原因。普氏數據顯示,中國5月份的表觀石油需求為9個月以來的最低水平。而預計到2017年時,美國的原油產量(包括凝析油)與2013年相比將上升40%至每天1050萬桶。
顯然,一增一減之間,壓制了原油價格的上漲。但是,中東的原油仍然是未來原油市場難以繞行的來源。據國際能源署(IEA)數據顯示,5月份伊拉克日均原油出口量為270萬桶,位居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第二位,僅次于沙特。若失去伊拉克的原油供應,全球庫存將大幅下降,其他產油國提升產量的壓力將上升。
伴隨著中東形勢的進一步發展,勢必將有更多投資者計劃在未來加碼大宗商品,押注伊拉克局勢將推高油價。當前,一度逃離大宗商品的資金已經開始回流。花旗銀行報告稱,今年上半年流入大宗商品的資金約為59億美元,而2013年撤出的資金達到創紀錄的500億美元。
據巴克萊的測算,截至5月底全球資產經理管理的大宗商品資產總價值約為3170億美元,仍然遠低于2011年4月份4480億美元的峰值。6月20日,黃金交易所上市基金(ETF)持有量跌至1712.9噸,為2009年10月以來最低水平。一季度黃金ETF凈流出量為零,而去年同期凈流出177噸。
這也表明了大宗商品市場蘊含的一種潛質,那就是一旦趨勢形成,投資者重新回到大宗商品市場,流入資金量仍有巨大的空間。作為即將成為全球最大能源需求國家,中國無疑將面臨巨大的進口成本增加。
一旦原油上漲,那么意味著全球通脹將快速抬頭。當前,全球通脹水平觸底上升跡象明顯,除歐元區6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同比增長0.5%之外,中日韓以及美國CPI均超過2%。顯然,一旦經濟穩步向好跡象增強,而中東形勢沒有改善,飆升的原油價格將展現它在推高CPI上面的驚人破壞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