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巴克萊銀行上周宣布將退出大部分基本金屬、能源和農產品交易,只保留部分石油天然氣衍生品、貴金屬和指數產品。這是去年夏天以來大宗商品領域內控制70%交易量的五大投行(摩根士丹利、德意志銀行、巴克萊銀行、瑞銀集團和蘇格蘭皇家銀行)中大規模縮減、退出大宗商品交易的第三家。
[國際投行紛紛離場]
從2008年金融危機開始,全球大宗商品交易逐步萎縮。美國數據研究公司Coalition的數據顯示,華爾街大宗商品交易收入在過去五年內下跌超過60%。全球前10家投行的大宗商品交易收益去年下滑18%,收入從2008年的140億美元跌至去年的45億美元。
另一方面,據了解,金融危機后世界各地當局紛紛加強金融監管,對商品交易的審查力度不斷提高。以美國為例,其推出的全面金融監管改革方案多德—弗蘭克法案,嚴重打擊了國際大投行的大宗商品業務。作為方案重要內容之一的“沃爾克規則”尤其側重對華爾街的改革,限制大型金融機構的投機性交易,并加強對金融衍生品的監管,提高相關透明度。
根據“沃爾克規則”,銀行業者仍能從事造市活動,并買進倉位以協助客戶進行交易,但其持倉不能超過“可以合理預期的客戶近期需求”。為了消除金融機構中過度的投資風險,“沃爾克規則”禁止銀行使用自有資金參與高風險交易,要求銀行將商業銀行業務和其他業務分隔開,并提升銀行資本金率。業界認為,這使得多數銀行不得不縮減其自由交易規模,從而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大宗商品的活躍程度。
同期,各地區當局為掌握大宗商品市場交易情況,強化了對國際投行的大宗商品業務的調查。去年年內,國際大宗商品領域的五大投行均因涉嫌價格操縱被調查或承擔巨額罰款。
目前,多家銀行都已放棄了大宗商品領域的角逐,該領域中現今最大的兩家銀行分別為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美國美林銀行在美國能源行業依然不可小窺,花旗銀行則是過去幾年中唯一擴張大宗商品業務的投行。
[中資機構陸續“接盤”]
摩科瑞、嘉能可斯特拉塔、維多石油集團等私營貿易商,由于受到的監管較銀行寬松,開始逐步從投行接手,大舉進軍大宗商品市場,成為銀行從大宗商品交易中撤退的最大獲益者。此外,中小型投行也借機擴大市場份額。亞太和南美地區的澳洲聯邦銀行、澳大利亞麥考瑞銀行和巴西 BTG Pactual銀行也都積極加入發展大宗商品業務的隊列。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市場活躍程度。
與此同時,中資背景的金融機構也躍躍欲試,希望能在大宗商品市場上一顯身手。
過去三年,中銀國際率先陸續取得CME集團四家交易所(CME、CBOT、NYMEX和COMEX)以及LME、ICE的清算會員資格;去年7月,南華期貨(香港)公司也成為CME集團四家交易所的清算會員;去年7月底,廣發期貨(香港)公司收購了英國NCM期貨公司100%股權,間接擁有了LME、ICE、Liffe等交易所的交易和清算資格,目前已經成為LME首家中資圈內會員;去年11月,招商證券旗下全資部門招商期貨(香港)公司獲準成為CME集團四家交易所的清算會員。據悉,中國工商銀行、廣發證券等機構也已經步入收購國外大宗商品交易部門的進程。
“過去一年,中資背景的機構在倫敦市場上的商品業務進展很大。”一家LME圈內會員公司的倫敦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據介紹,中銀國際在倫敦的商品業務去年已經運作得相當好了,有色金屬現貨貿易背景的邁科期貨國際公司也在倫敦設立了分公司,準備啟動商品業務。于此同時,廣發金融交易(英國)公司今年也開始加緊運作。
銀河期貨首席宏觀經濟研究員趙先衛對期貨日報記者表示,隨著中國對世界經濟影響的進一步增強,國內的金融機構進入國際市場是必然趨勢,這也將為國內企業或其他機構進行海外商品投資提供一定的便利。“雖然中國的金融機構開始進軍海外市場,但想在短期內改變國際市場格局和規則還不現實,因此除了需要防范市場風險外,也應當注意國內外市場尤其是法律法規方面的差異,了解和遵守相關規則。”
[定價中心逐漸東移]
在上周召開的LME亞洲年會上,LME首次披露了來自亞洲的交易比重。LME行政總裁莊敬賢透露,過去一年亞洲交易已經占到LME電子盤日均交易量的10%—25%。
中資機構的陸續接手,標志著大宗商品交易重心逐漸從西方向東方轉移。這不僅表現在亞洲在國際大宗商品市場上活躍的機構數量增多,還表現在商品定價權的不斷東移。
“過去全球商品定價一直取決于紐約及倫敦市場,如今,交易量不斷增加的亞洲地區開始自行為商品定價,全球金屬交易重心開始東移。”渣打全球金屬主管董事總經理Jeremy East在年會上表示,隨著亞洲地區流動性的增加,歐美投資者也開始傾向于在亞洲時區內進行交易,不少相關金融機構已經就此作出了工作安排。
中銀國際首席執行官李彤在年會上表示,中國影響商品價格的方式正從單一發展到多元化。“以前中國在全球大宗商品業務中主要是消費者角色,通過進出口貿易影響大宗商品價格,而現在還通過金融體系等多元化方式。”
“中國占全球金屬進口的40%以上,同時以目前LME平臺的交易量來看,大中華地區交易所占的比重在逐步增長,整個亞洲地區未來對全球商品衍生品市場的價格影響力也將越發重要。”倫敦蘇克敦金融亞洲業務發展部總監Jermey Goldwyn表示。
據悉,港交所自2012年年底收購LME后,現又擬在香港首次推出商品期貨,欲通過合約互掛和兩地投資者雙向交易,打破中國內地與全球商品市場之間的籬笆。港交所集團行政總裁李小加表示:“目前已有跡象顯示商品業務開始在香港扎根,如渣打銀行去年曾將其全球金屬交易主管由倫敦調來香港。在我們收購LME之后,一些銀行也開始擴大在香港的金屬交易部門,他們認為中國在商品市場上的定價權將與日俱增,中國的金融市場也將逐漸加快開放步伐,‘滬港通’計劃的宣布也佐證了這一點。”
相關鏈接
●2013年8月瑞銀集團減持了場外大宗商品衍生業務。
●2013年11月,高盛出售其鈾礦交易部門,關閉了有色金屬交易業務。
●2013年12月,摩根士丹利將其從事石油運輸和銷售的特斯莫坦公司以及大部分石油交易業務賣給了俄羅斯國有石油公司Rosneft。
●2013年12月,德意志銀行宣布決定要退出能源、農產品、基本金屬、煤炭與鐵礦石的交易,只保留貴金屬業務。
●2014年1月,德意志銀行宣布將退出倫敦金定價席位。
●2014年1月,美銀美林關閉了歐洲電力和天然氣銷售部門,并削減碳交易團隊。但是美銀美林會繼續交易美國的電力、天然氣、煤炭、商品指數和金屬。
●2014年3月,摩根大通以35億美元將大宗商品實體資產和交易業務出售給瑞士能源貿易商摩科瑞能源集團。
●2014年4月,巴克萊宣布將退出大部分的基本金屬、能源和農產品交易。 |